时值孟夏,草木葱茏间万物竞秀。为深耕“以研促教”理念、赋能教师专业成长,双流区实验小学于6月19日上午举办刘旭专家工作室学期工作总结会。活动以“教育叙事分享+暑期成长赋能”双线展开,在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思维碰撞中,勾勒出青年教师团队的成长轨迹。
活动伊始,工作室成员立足课堂实践与课题研究,娓娓道来教育现场的鲜活故事,每一位工作室的老师都以细腻笔触剖开教育现象,在反思中梳理出“问题即课题”的研究路径,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自己的研究故事。
郑道雅老师从传统评价只重期末考、忽略过程的现象出发,与伙伴开展《小学音乐过程性评价的有效研究》。她们依据课标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、成长档案袋、自评互评机制等多元评价工具。实践中,采用节奏创编、小组表演等方式,见证孩子从害羞到自信的变化。郑老师关注个体差异,虽遇客观与主观平衡等挑战,但孩子们音乐素养提升,郑老师也从“打分者”变为“成长见证者”。
李偲老师讲述自己在《算得对吗》验算课上,借“超市购物”情境让低段学生当检验员,用“句式卡”搭语言支架,如引导学生用“我用的方法是…因为…所以…”说验算思路,还以“出门检查书包”类比验算重要性,让学生理解算理。课堂开展“小老师”分享,通过互动完善表达。她依皮亚杰、维果茨基等理论,让数字“说话”,帮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,且会继续探索。
郑思雨老师借《大象的耳朵》探索品格与语文融合。她以“大象耳朵被议论”为突破口,设计课堂:导入让学生认识差异,通过辩论、体会大象心理变化,开展“与大象通话”活动,让学生理解“尊重差异”需接纳他人与认同自我。课后学生能将意识迁移到生活,如包容说话慢的同学、尊重“天马行空”的想法。她认为品格教育要“无痕浸润”,从文本找要素设计活动,虽有评估等困惑,但会继续探索。
刘旭导师在点评中动情指出:“教育故事不是冰冷的记录,而是师生生命互动的剪影。”他称赞学员们扎根课堂的研究热忱,强调教育叙事既要捕捉学生眼神里的光,更要沉淀为可迁移的教学智慧。鼓励老师们用专业视角润色故事,让教育思考在文字中生长。
活动尾声,导师刘旭对学员们坚持认真开展小课题表示赞赏,并为本学期上研究课的学员颁发证书。当刘旭师父将一张张证书递到学员手中时,学员们接过的不只是一纸荣誉,那是付出辛苦研究后的莫大肯定,更是以研而耕,拾获教育初心梦。
最后,导师以“书香浸润暑期”为主题布置成长任务,推荐学员们从《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》与《邓稼先传》两本书里找到坚守三尺讲台的精神坐标。他特别强调:“批注不是符号的堆砌,而是与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。”要求学员结合教学实际在书页间留下思考痕迹,为新学期的教研交流储备思想养料。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”这场兼具叙事温度与学术厚度的总结会,既让教育智慧在故事分享中流动传承,更以书香为引锚定了教师暑期成长的坐标系。当老师们带着教育叙事的新思考与书籍为伴,终将在新学期的课堂里,让教研的种子绽放成更丰茂的教育风景。